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近日召開了第四屆一次理事會,多位院士、專家齊聚無錫,共同為研究院的明天建言獻策。十年風雨同舟,研究院與無錫寫下了相互成就的佳話。
依托無錫市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研究院真正嵌入到無錫產業創新的生態中。十年來,大量科研成果落地開花,推動著地方產業的轉型升級。據統計,截至目前,研究院已累計與企業簽訂橫向“四技”服務600多項,為上百家企業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孵化科技型企業20余家,其中有五六家已經過首輪融資,有的已經有明確的IPO上市路徑。這些產業服務和創新項目的孵化真正解決了產業鏈的痛點,打通了創新鏈的堵點,為實現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孕育培養“科研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兩機領域,作為大國重器的裝備同樣需要實現自主可控。研究院開發的高端檢測設備——三坐標測量機,也在去年珠海航展同期發布。此前,這一設備領域幾乎都是國外品牌,研究院花了5年的時間,研制出從底層功能部件到數據分析軟件的完全自主可控的三坐標測量機。
除此之外,研究院還有多項面向高鐵、船舶等行業,接入數字化智能化產生變革的成果。如機器人磨拋裝備,解決了原有大型構件人工磨拋加工的痛點,讓人從粉塵、噪音、高強度的工種中脫離出來,該項技術入圍了2018年度“中國智能制造十大科技進展”。
十年來,依托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優勢,研究院共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30多項,使得國家科技和產業層面有了更多無錫科技創新的身影。同時通過讓本土企業的共同參與,幫助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尤其是科技創新成果和項目產業化方面得到很好的提升。
“由于技術門檻較高,企業很難自己去做研發,高校去做又很難落地成產業可用的產品。我們基于研究院平臺,花了十年之功有效解決了這些問題!逼謼濛胝f,從學校的技術成果到產業實際應用有個最后一公里“死亡之谷”的說法,這件事情能否真正解決好關鍵看成果能不能變成產品,企業能不能用!拔覀冄芯吭褐饕鲞@件事,而且現在已經把相應的產品應用到行業里!
新型研發機構的快速成長,正構建起一個以其為中心的創新生態圈。創新生態圈的打造,最終落地還在人才。如何激發人才積極性,澎湃創新動能,需要好的機制體制的打造。
華科大無錫研究院雖然在性質上屬于自收自支型“事業單位”,但是無編制、無預算、無級別,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完全采用企業化的運作方式,擁有相對獨立的財權、人事權。研究院獨立法人,以專職人員為主;引進的兼職人才作為學術帶頭人,組建本地化團隊,開展研發與成果轉化等工作。
多元化聚才有一大法寶——以項目需求為核心,鼓勵研究人員當項目帶頭人,有好的項目甚至可以自己成立公司。作為母體的研究院,則專心于為項目產業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撐。
靈活的機制、專業的團隊,突破了國有研究機構的管理體制機制,讓研究院這個“三無”單位,在開展合作研發、產業化推廣等方面獨具優勢,產出了一批實實在在的技術成果,落地了一批初創型高科技企業。同時得益于院士團隊的頂尖人才燈塔效應,越來越多的人才在這里集聚,從當初的三五人發展到如今的600余人,“華科大模式”也成為全市校地合作的典范。
越來越多的新型研發機構、高端人才落戶無錫,正為無錫源源不斷地輸出新技術、新產品,成為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