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榮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模組車間,工業機器人在生產線上搬運動力電池模組(2022年7月25日攝) 孫凡越攝
◆ 走自主創新之路,掌握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工業軟件,是解決我國戰略性領域關鍵零部件制造受制于人、實現制造業向高端跨越的必經之路
◆ 從戰略層面將工業軟件作為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進行長期支持、從戰術層面推動構建產業生態、從人才層面優化人才培養引進機制,合力鍛造出我國自主可控的工業軟件
◆ “工業軟件姓工不姓軟”,從事工業軟件的人才應具備工業和軟件業復合專業背景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扈永順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智能制造推向了潮頭,工業軟件的重要性也不斷凸顯。近年來,我國工業軟件市場以超過10%的年均增速快速發展,部分領域國產軟件市場占有率超過50%,但研發設計類軟件國外企業仍占主導地位。中國工業軟件面臨補足研發設計高端軟件短板,破解部分領域“卡脖子”問題的挑戰。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布的2022重大問題難題中,發展自主可控的工業設計軟件列為10大產業技術問題之一。
工業軟件的研制高度依賴工業發展技術以及經驗迭代累積,沒有捷徑可走。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丁漢帶領團隊聚焦航發、能源、船舶等行業復雜零件制造,歷經20多年,在大量先進制造工藝、核心算法的基礎上,研發了智能制造核心工業軟件CAM(計算機輔助制造)系統,在航空航天領域實現應用和部分替代,打破了國外軟件的壟斷地位。
2022年初,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機器人化智能制造”基礎科學中心在華中科技大學成立,創建機器人化智能制造理論體系,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工業軟件、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等,成為中心的發展目標。
在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高端制造領域,工業設計軟件已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工具,為加快培育本土設計類軟件,丁漢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時表示,亟需從戰略層面將工業軟件作為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進行長期支持、從戰術層面推動構建產業生態、從人才層面優化人才培養引進機制,合力鍛造出我國自主可控的工業軟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漢
【工業軟件支撐智能制造】
《瞭望》:發展自主可控的工業軟件有何意義?工業軟件在智能制造中扮演什么角色?
丁漢:工業軟件是工業知識的復用。不同于計算機軟件的“軟件屬性”,工業軟件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工業品,是對制造業規律的數學表達,是以軟件形態承載的大量工業技術及知識,包含工業領域知識、行業知識、專業知識、標準和規范等。需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如數學建模、軟件工程方法等,經歷充分的工業應用錘煉和長期積累,以及良好的工業軟件生態氛圍,才能形成商品化的研發設計工業軟件產品。
21世紀以來,歐美發達國家將工業軟件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德國“工業4.0”戰略,美國《工業數字化轉型白皮書》,歐盟的信息社會計劃(IST)和尤里卡ITEA計劃都對其進行了重點關注。
要成為工業強國,我們需要突破智能設計與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聯與服務、工業大數據處理等高端工業軟件核心技術,開發自主可控的高端工業平臺軟件和重點領域應用軟件,推進自主工業軟件體系化發展和產業化應用。
近十年,我國航空航天、能源化工、先進軌道交通等行業發展勢頭好,這些行業對大型復雜零件、構件制造的需求非常強烈。數控機床作為當代制造的主要裝備,在實現復雜曲面零件高精度制造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隨著制造對象尺寸越來越大、產品結構越來越復雜、產品服役性能越來越高,現有制造模式面臨重大挑戰,難以滿足生產效率和品質需求,智能制造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新模式新手段。
工業軟件作為智能制造的大腦和神經,通過在制造過程中的環境感知、自主決策與自律適應,并融入人類智慧和知識經驗,實現單機能工巧匠、多機分工協作、人機自然交互,達到數字化制造技術與機器人技術的深度交融,從而提高我國戰略與支柱領域大型復雜零件、構件制造水平,帶來制造技術的變革。
工業軟件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是推進工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手段,也是智能制造的靈魂。沒有工業軟件的支撐,就不可能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二十載耕耘本土工業設計軟件】
《瞭望》:機器人化智能制造最內核的是工業軟件。你們團隊發展了哪些自主可控的工業軟件?
丁漢:機器人化智能制造是將機器賦予“人”化。利用機器人靈巧、順應和協同等特點,為不確定性、非結構化環境下的制造提供新模式。突破復雜曲面加工工藝,實現我國核心工業軟件、工藝裝備的自主可控,支撐大國重器高效高品質制造,是我們團隊一直以來的信念和責任。
二十年來,我們聚焦航發、能源、船舶等行業復雜零件制造,深入研究復雜曲面制造理論及工藝,逐步積累了先進的制造工藝、核心算法,先后突破了復雜曲面特征高效加工方法、薄壁結構自適應加工變形控制方法等核心加工工藝,研發了機器人化智能制造的核心CAM軟件。
在細分領域,我們推出了圍繞葉盤葉片等復雜曲面數控加工TurboWorks / TurboCut 及大型曲面零件機器人化加工HustRimCam兩款自主可控的工業軟件,在核心功能點上與國外同類軟件相當,部分特色算法甚至領先國外同行,打破了國外軟件的壟斷地位。其中,TurboWorks/TurboCut主要應用于國內航空發動機的葉輪、葉盤、葉環、葉片等復雜曲面零件。HustRimCam針對能源、船舶行業水輪機、螺旋槳等大型構件,均可獨立完成零件全流程數控加工。軟件中自適應加工、在線同步仿真、行程約束等特色技術能有效控制大型復雜零件加工變形,提升零件加工效率及品質。
CAM軟件需要具有易用性、穩定性、高計算效率和極豐富的工藝數據庫,其研發具有較高的技術難度和較長的研發周期。我們自主研發的CAM軟件當前提供的策略多元性、參數豐富性以及模型適用性等細節層面與國外軟件相比尚有差距,亟需通過大量行業應用加速本土軟件的迭代升級。這一研發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只能一步一個腳印,邊研發,邊迭代提高。
《瞭望》:你對發展自主可控工業軟件有哪些建議?
丁漢:近幾年我國逐漸加強了對國產自主可控工業軟件的支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國產工業軟件的政策,良性效應正逐漸顯現。但發展自主可控工業軟件,仍然面臨挑戰。
從產業鏈層面看,面臨健全工業軟件產業鏈的挑戰。發達國家的軟件公司構建了包括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應用迭代等全產業鏈條,并通過持續投入、迭代開發和技術并購,已經形成了較高的核心技術,存在較高技術壁壘和產品用戶黏性,使其他競爭者難以躋入產業鏈的某一環,實現反超。
從專業人才培養層面看,業界有句話“工業軟件姓工不姓軟”,從事工業軟件的人才應具備工業和軟件業復合專業背景,并愿意長期在這個領域耕耘投入,國內面臨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任務。
從市場層面看,國內高端制造業對應用國產工業軟件缺乏足夠的信心。工業軟件是在實際應用中發展起來的,提供足夠的應用空間,國產工業軟件就有更多進步的機會。
走自主創新之路,掌握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工業軟件,是解決我國戰略性領域關鍵零部件制造受制于人、實現制造業向高端跨越的必經之路。
首先,從戰略層面將工業軟件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進行長期支持。推動成立核心工業軟件發展專項基金,利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予以扶持,對重要工業軟件如CAD/CAM/CAE(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工程)、CAPP(計算機輔助工藝過程設計)等,穩步推進國產替代,通過保險補貼、研發應用獎勵補貼等政策,推動國產軟件在各行業應用,全面提升我國自主可控工業軟件發展水平。
第二,從戰術層面推動構建產業生態,找到工業軟件優勢突破點,鼓勵制造業對國產軟件開放應用機會。在部分領域,比如中望二維CAD、華天三維云CAD、開目三維CAPP等一批工業軟件,已經具備了一定程度的局部產業優勢,可以這些優勢點為基礎,形成局部突破,促進一批重大項目立項和建設,系統總結一批優秀行業解決方案,在全行業推廣應用。鼓勵軟件企業與工業企業、軍工企業加強戰略合作,通過并購股權、投資成立合資公司等,形成利益共同體,面向特定需求開展工業軟件的技術研發、磨合和應用,給國產軟件以試錯和提升的機會,最終實現工業軟件和制造業雙贏。
第三,完善投融資機制。要大力支持符合條件的工業軟件企業上市融資,創新投融資方式,支持企業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股權質押融資、科技及知識產權保險等手段獲得商業貸款;充分發揮融資擔保機構作用,為小微企業提供各種形式的融資擔保服務;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改善金融機構服務,加大對核心工業軟件產業的中長期貸款支持力度,扶持工業軟件產業發展。
第四,完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依托國內高等院校,建立工業軟件研究實驗室,開展工業軟件通用技術基礎研究,鼓勵國內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開展聯合培養,擴充行業后備人才;加快出臺人才專項政策,鼓勵企業制定股權分配、股票期權激勵方案,解決行業人才成長發展后顧之憂,避免人才流失。
【補齊復合型人才短板】
《瞭望》:對培養工業軟件人才,你有哪些建議?
丁漢:當前我國面臨工業軟件人才有可能“斷供”的嚴峻現實,亟需培養對零件制造工藝、加工裝備以及大型軟件架構開發熟悉的復合型人才。
創新高校院所工業軟件人才培養機制。目前高校院所工業軟件人才培養面臨更新知識體系、與業界建立交流互通機制等問題。高校院所應建立與業界需求適時同步、學科交叉工/軟兼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普通人才高校訂單式培養、高端人才校企乃至全產業鏈聯合培養的模式,建立高校、院所、企業人才互融互通的政策與渠道。
建立工業軟件產業鏈用人機制。工業軟件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和職業發展體系。重視人才的招聘和培養工作,加強軟件人才的一線工程化培訓;建立科學的晉升機制,提供良好的研發環境,讓人才留得住,有發展空間;加強管理水平,提高員工的待遇水平。2021年開始,工業軟件企業逐漸成為資本眼中的熱門賽道,應鼓勵公司將股權、期權等作為跨國跨行業引人、留人的重要手段。
刊于《瞭望》2023年第3期